近日,位于龙湾区蒲州街道的汤家桥村(汤西)城中村改造工程项目建成完工。 卢小东 摄
能住上带卫生间的房子,65岁的谢可贵盼了半辈子。谢可贵在丰门街道嵇师村住了50多年,这是一个典型的城中村。年轻时因为一次意外烧伤,他的身体不能正常排汗,一到夏天就需要经常冲洗身体。谢可贵的家很小,而且没有独立卫生间,如厕和洗澡都要到屋外的公共卫生间,非常不方便。
为了不让一户居民的生活品质“掉队”,去年由政府出资为谢可贵修建了一个室内厕所。这个厕所面积虽然仅有4平方米左右,却解了他的切身难题。当“安居梦”照进城中村,无数像谢可贵这样的城中村居民渴望提升生活品质,过上憧憬中的幸福生活。
两会点题
城中村怎样走上共富之路
2021年5月,温州市人民政府印发了《温州市区城中村改造攻坚五年行动实施方案》(2021-2025年),方案设定利用5年时间,通过“整村征迁”和“整治提升”等方式,对市区核心区和近期重点建设区域剩余城中村实施改造,切实提升中心城区首位度。
如何提升城中村改造过程中村民的幸福感和归属感,成为今年两会人大代表与政协委员关注的重点。今年市两会开幕前夕,政协委员周赛珍提交了一份关于老城区怎样实现精彩蝶变的提案。她说,包括城中村在内的老旧居民区,如要进行大面积拆迁,对于现在来说不太现实。因此,她建议这些老旧房子不一定都要推倒重来、兴建商品房,可以结合老旧小区改造(城中村改造)和部分拆迁,带动旧住宅区整体更新,实现老城区“化零为整”的更新模式。
市政协委员郑玮也在今年两会期间,将关注的目光投向了居民区全域综合治理。他根据前期调查走访,发现不少城中村和老小区由于建设年代久远、长期不规范纳管,导致基础设施老旧破损,安全隐患突出,居住人员结构复杂,环境脏乱差等问题明显。
老城区和老城区周边的城中村要怎样打好“翻身战”?代表委员们期盼能通过有效途径,帮助城中村居民提升生活品质,走上共富道路。
问计专家
完善基础设施提升生活品质
会场内,代表委员建言献策热情高涨;会场外,专家学者分析讨论“金点子”不断。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工商管理博士陈建敏提出,要提高城中村居民归属感和获得感,这需要政府加大财政投入,完善城中村市政和公共配套设施,完善城中村消防和安防设施,改善城中村居住环境,全面提升市容市貌改造工程。在完善基础设置和配套服务之外,陈建敏还有一个美好的设想。他说,可以引入文化元素,科学规划城中村临街特色产业定位,加强文化和特色街区建设,营造城中村独特文化品位,使之成为城中村另一道地道的风景线。
“城中村为什么会变成脏乱差的代表,因为在管理上并不完善。”来自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的郑秀认为,优化城中村治理方式非常重要。她建议城中村的治理可以突出数字治理、智慧服务,充分运用数字技术赋能未来社区建设,提升社区服务的精准化、精细化、科学化水平,打造现实与数字“孪生”社区、韧性社区。
来自双屿街道的基层干部胡涛,则就如何提升城中村居民归属感和获得感发表见解。他说,获得感和归属感,只有先获得,才会有归属,可以在城中村中广泛开展有关教育、医疗、养老、科学等领域公益活动并且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让“家”变得更加温馨美好。
百姓期盼
“生活环境”和“人文环境”两手抓
城中村怎样改造,如何提升,城中村的居民最有发言权。家住龙湾区永兴街道萼芳村的周惠敏给记者描述了自己在城中村生活的情景。她说,萼芳村是龙湾区现存为数不多的城中村。如果要问城中村生活与市中心生活有什么不同,家门口的路灯坏了很久都没人来修,足可见一斑。她说,城市管理要“一把尺子量到底”,只有加强管理、优化服务才能让萼芳村再现当年小桥流水人家的水乡风貌。
更多市民希望,城中村整治不能单单是“一拆了之”。他们说,城市是有记忆的,而建筑是城市记忆的表现方式之一,无论是拆除还是整治,都要有规划,要有长远发展的眼光。
网友“金秋格瑞”留言,有些城中村里的老房子很有特色,装修一下就好看了。就像一些古村古镇,很多房子也很破旧,但设计装修之后就吸引游客了,温州城中村整治也可以学学经验,如果能发展城中村的旅游业,还可以增加城中村居民的收入,提升他们的生活品质。
网友“方头狮胡小新”说:“我就住在温州的城中村里,这里有很多老乡有空可以一起用家乡话聊聊家常,下班了还能带女儿出去跟小朋友一起玩,主要是房租比市中心的小区便宜,当然如果基础设施能改善一下就更好了。”
如果你对提升城中村生活品质还有哪些意见与看法,欢迎在“问计于民”栏目继续留言,为温州城中村整治与提升建言献策。
原标题:城中村怎样走上共富之路
完善城中村基础设施提升居民生活幸福感
温报集团全媒体记者夏婕妤实习生刘洁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