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IT >

“利农”为何成“坑农”?永嘉这个村“旱改水”工程拖了近5年,村民无法耕种

时间:2022-05-07 11:21:32       来源:掌上温州客户端

永嘉巽宅镇雷付村铁炉凹一块占地约30亩的土坡上,几条水泥短坝沿山势修建,围出一块山地,稀稀拉拉地长着杂草。该镇雷付村村民麻国龙向新闻热线反映,这里是“旱改水”工程的施工地,但已停工将近5年时间,“让村民无地可种”。实际情到底怎么样?记者最近去实地作了调查。

半年期的工程一拖就是五年

雷付村位于永嘉县西北部,翻过山头,另一面就是丽水。2015年永嘉县响应省国土资源厅发布《关于组织实施“旱地改水田”耕地质量提升示范项目建设的通知》等文件,贯彻落实耕地保护制度,雷付村铁炉凹的旱地也列在巽宅镇“旱改水”系列工程之中。

“旱改水”指在农田建设时,将旱地改造为水田。旱改水有利于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国家花钱把农民的旱地改成水田,这对山区的农民来说是一项利好之举。

记者在麻国龙提供的施工合同等文件副本上看到,该工程总造价164万余元,约定工期180天。承建公司于2016年8月26日进场施工,按工期计算应该在2017年2月26日前竣工验收。

“他们干了几个月,只是挖了我们的板栗林,平整了几块地就停工不建了,现在大概只有30亩不到的样子。”麻国龙说,现在这些地上都是石块,没有可耕作的泥土,连草都不怎么长。

据了解,雷付村铁炉凹原来有一块占地30多亩的板栗基地,由村民麻国龙、孙宝华等四户人家承包。麻国龙说,在2016年前每年每户能获得经济收益一万多元,如今却荒废了这么多年。

镇上其他类似工程都已投入使用

地处深山,雷付村村民在山林里开辟农田、果林从事农业种植工作,申请“旱改水”工程也是想着旱地改造后能提高产出效益,可现在板栗树被铲了,新水田没有造好,地荒了。

麻国龙说,巽宅镇有多个村庄都申请了旱改水工程,现在都已经在种植使用,但他们村的这块地却依旧是碎石滩。

此外,合同中还约定了关于生产道路、土地翻耕施肥、蓄水池、挡土墙、渠道等建设工程,但在现场却只有几条短坝和薄薄的黄土,还能看到土中夹杂大量碎石,合同要求平整路面、水泥硬化等都未做好。村民表示这样的土地无法种植。

巽宅镇政府表示2018年已验收通过

记者来到巽宅镇镇政府了解情况,经手该事的村镇建设服务中心副主任胡斌告诉记者,该工程已于2018年9月份由县政府牵头多个部门和巽宅镇验收通过。验收时发现部分地块耕作层缺失,要求予以整改,同时合同上要求的生产道路——简易桥梁在施工过程中已经造好,但由于上游发电站排水以及汛期大水的影响,桥梁和进山的道路都被冲垮,导致工程整改进度缓慢。

巽宅镇政府在出具的书面回复中称,该工程共获财政拨款98.4975万元,于2018年2月6日支付给承建方——温州永成水利水电有限公司。

“必须要完工,不完工,老百姓无法耕种。”胡斌表示,巽宅镇工作人员在接到雷付村村民反映后一直在与施工方关于“耕作层”落实情况进行对接。要求施工方工人尽快进场施工,并等工程完工再与施工方做资金决算。

雷付村村民说,他们对此不理解,为什么连耕作层都没有,这样的工程怎么会通过验收。

包工头说“我一直在找土”

4月21日,记者联系上施工方永成水利水电公司负责雷付村旱改水项目的包工头周崇定,他向记者介绍了工程停滞的原因。

“一个是因为工程设计需要水泵抽水,但和村里协商不下;一个是我们造的路两次被水冲掉了,土拉不上去;还有一个就是雷付村山上的土都是石子,不能用作耕作层,我们要去上塘等地拉过来,泥土的费用超额了。”

周崇定说,当时是巽宅镇通知提前验收,验收之后也没有书面告知整改。这个工程立项是30亩左右,但因为现场坡度达不到标准,只造了20多亩,费用是根据工程量做的结算。目前他共收到总公司支付的80万左右的工人工资与物料费用。

“耕作层”为何迟迟无法落实?周崇定表示,这几年时间内,他都在“找土”,但由于没有合适的来源,所以后续工程一直拖延了。“接下来,我们还是要搞的,大概过几天土联系好了就复工。”

截至5月5日,雷付村村民告诉记者,还没看到施工队在铁炉凹施工。该项目包工头周崇定表示,近期将进场施工。

原标题:“利农”为何成“坑农”?永嘉这个村“旱改水”工程拖了近5年,村民无法耕种

记者陈凯哲

关键词: 施工合同 农业增产 落实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