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IT >

最新快讯!除了规划温州斗城,郭璞还为温州留下什么?瑞安乐清平阳都流传他的传说

时间:2022-06-16 06:05:15       来源:温州网

温州人大多知道郭公山,但不一定知道郭公山是为了纪念郭璞。

△郭公山下郭璞塑像

温州人听说过郭璞的名字,但不一定知道他除了规划“九山斗城”,还注解“瓯居海中”,为温州留下重要史料。

这位晋代著名学者在温州留下不少印记。不仅是郡城,瑞安、平阳、乐清三县也流传着郭璞卜占、称土、观测后确定县治的传说,乐清还有郭路村,相传因郭璞经过盘桓而得名。

时隔约1700年,温州仍处处流传着有关郭璞的传说。

郭公卜城

郭璞(276-324),字景纯,晋时河东闻喜(今属山西省)人,建平太守郭瑗之子。

今人印象中的郭璞,多被打上“堪舆学鼻祖”的标签。其实,他是晋代著名学者、文学家,《晋书·郭璞传》中评价他“博学有高才”。我们熟悉的成语“江郎才尽”,说的就是南朝梁文学家江淹,梦见郭璞向他讨回五色笔后,从此再无佳作的典故。可见郭璞的才华有多被时人认可。

△温州东门华盖山到巽山

郭璞善诗文辞赋,被赞“词赋为中兴之冠”,《江赋》为世所称,开创“游仙诗”体;他“好古文奇字”,研究注释过《尔雅》、《山海经》、《方言》等古籍;他还“妙于阴阳算历”,曾随河东郭公学习卜筮。《晋书·郭璞传》说他精通五行、天文、卜筮之术,且有很多卜筮灵验之事。郭璞第一次定义了“风水”的概念,认为“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故谓之风水”。他被后世誉为“堪舆学鼻祖”,《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后世言地学者,皆以璞为鼻祖。”

西晋怀帝永嘉五年(311)发生“永嘉之乱”,从而有了史上第一次“衣冠南渡”。此前在惠帝、怀帝之际,郭璞建战乱频仍,卜卦后便联络亲友数十家到东南避难。东晋政权在南方建立后,郭璞被召为著作佐郎。后为大将军王敦记室参军,因劝阻其谋反被杀。王敦之乱平定后,追赠弘农太守。

△上世纪30年代松台山

晋明帝太宁元年(323),永嘉建郡,相传郭璞“为卜郡城”。有关郭璞卜筑永嘉郡城的记载较多,明清时期温州历代府志、县志都有记载。“郭璞初谋城于江北”,因江北土轻改选江南。他登上西北一峰(今郭公山),见九山环列,恰如北斗星座,是建造郡城的好地方。于是他提出“倚江、负山、通水”的规划选址方案,和“连五斗之山,通五行之水”的具体建城规划。据说郭璞告诉父老:“若筑城于山外,当骤至富盛,然不免兵戈火水之虞。若城绕其颠,寇不入斗,则安逸可以长保。”于是跨山建城,名曰“斗城”。郭璞还在城内设计并开凿二十八口水井,以应天上星辰二十八宿,并解决城内人民用水和适应战时需要。

永嘉郡城意寓八卦五行罗象,故而古称“九斗山城”、“斗城”。又因筑城时白鹿衔花之瑞,有“白鹿城”、“鹿城”之美名。

温州(1960年代)

历经一千多年的岁月沧桑,温州独特的山水斗城格局,被视为中国古代堪舆学运用的典范。温州郡城选址的规划理念,是我国特有的文化遗产。

注释“瓯居海中“

郭璞对温州的贡献不止是规划郡城。

除了堪舆学外,郭璞还是一位出色的训诂学者,注释过《山海经》、《方言》、《楚辞》等古籍,今人的《辞海》《辞源》上均可见郭璞的注释。

《山海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地理著作。《山海经·海内南经》载:“海内东南陬以西者,瓯居海中。”

这是古代瓯人见诸华夏古籍的最早记载之一,在历代学者论及浙南古史尤其是先秦史时常见引用。在“瓯居海中”下,郭璞很具体地解释:“今临海永宁县,即东瓯,在岐海中也,音呕。”

郭璞此注看似简单,其实已总结了自西汉初年建东瓯国,直至东晋太宁元年置永嘉郡,这五百多年“瓯”地政区建置的历史。

△20世纪50年代大罗山天河水库,邵度摄

汉代辞赋家、思想家扬雄《方言》中,提到古代瓯语时称,“荆扬之间凡言广大谓之恒慨,东瓯之间谓之蔘绥”。郭璞注云:“东瓯亦越地,今临海永宁是也。”

从郭璞对东瓯的两则注释中,可见他对当时温州的了解。“瓯”和“东瓯”为温州古时得名,也都因郭璞的认定更为明确。

晚清时期,瑞安“二仲先生”之一黄绍箕,就将自家藏书楼取名“蔘绥阁”。

郭公的温州踪迹

《晋书·郭璞传》没有提到郭璞到永嘉郡卜城的记载,因此也有学者对郭璞是否来过温州提出过质疑。不过,从书中记载看,晋元帝去世后不久,郭璞因其母“丁忧去职”,距离被王敦起用为记室参军有将近一年时间空闲,他是有时间来温州的。而从郭璞注释《山海经》、《方言》来看,他对温州地形、建置也非常了解、熟悉。

另外,温州多地也都留有郭璞的踪迹和文献记载。

郭公山、郭公祠

为纪念郭璞的贡献,百姓把他登临相城的西廓山(又名西郭山),改名为郭公山。山下建有郭公祠。明弘治《温州府志》则载,海坛山建有郭记室祠。又有郭仙庵。

△郭公山富览亭

清端木国瑚有《郭公山》诗:“郭公山抱郭,暇日每登游。海雨城多井,江风寺少楼。鸬鹚沙岸暑,橘柚野田秋。向夕怜孤屿,中川云自流。”

如今,郭公山麓立有一座郭璞雕像,雕像高4米,郭公微闭双目、轩然而立,一手握经卷、一手捏指而算,淡定从容,温州建城的蓝图早已了然于胸。半山腰建有郭公亭,亭柱楹联颇有意境。正联为:“营城郭璞今何在?守信瓯潮日再来。”背联为:“九斗应天机郭公妙算;七门循地利白鹿衔花。”生动地叙说了郭公的功绩和鹿城的由来。

瑞安

除了永嘉郡城,相传郭璞也就安固(瑞安)县城的迁址提出建议。新编《瑞安市志·大事记》记载,“东晋太宁元年(323),县治由鲁岙迁至邵公屿。”

△瑞安老照片

早在三国孙吴赤乌二年(239),罗阳县从永宁县中分析出来,境今瑞安市、平阳、苍南、泰顺三县的全部、文成县的大部及瓯海、龙湾两区的部分,县治在今安阳镇锦湖办事处的集云山南麓鲁岙。至东晋太宁元年,采纳郭璞占卜,迁往新址邵公屿原蔡敬则的公署。

△瑞安老照片

明弘治《温州府志》引旧志称,“瑞安为邑……晋郭景纯迁县治。”并称他选址是新县治依靠邵公屿像巨鳖一样蜷伏在海湾之中,西边的岘山似金龟在水中沉浮,其后面的栖隐山犹如凤凰展翅欲飞,左侧的白岩山文峰如苍龙之角,细水长流,右方秀丽的岘山上有二十八口水井,常有仙石掩盖。因而可以捍御风涛,防范火灾。屿中间有一条街道,道边是条河流,形状如同棋枰,使全屿纵横贯通。

清嘉庆《瑞安县志》还提到,郭璞曾说“蔡侯(蔡敬则)肇创公署私第,已有正偏前后之分,今以署为治,以私第为祠,则善矣。”

平阳

平阳于西晋太康四年(283)建县。今平阳县治所在地据说是郭璞所选。

△平阳老县城全景

这种说法早在南宋就已出现,宋末诗人林景熙在《州内河记》文中写道:“平阳为浙东巨邑,河为邑巨利,晋太康中,郭景纯所定也。”清乾隆《平阳县志》也称:“郭璞……尝至瓯相土,扦白鹿城;又至平阳,太康间邑城亦其所扦。”不过晋太康(280-289)时郭璞年纪尚幼,后人猜测“太康”可能是“太宁”之误。

△平阳老照片

明隆庆《平阳县志》则对郭璞的选址有更深入的解读:“自晋郭景纯定县治,以仙坛、昆山对峙于前,鸣山、石塘拥障于后,故宋令陈容有‘前分凤翅,后叠蛾眉’之句。俗传左右二山为斗牛,鸣山为伏虎,言其形势也。”

乐清


(相关资料图)

乐清关于郭璞的传说也不少。

乐清县城传说也是由郭璞卜迁。明弘治《温州府志》引宋《绍熙旧谱》云:乐清县治“俗传郭璞初欲于白石黄塘建县治,后以土轻,不果。”

△清雍正元年(1723)乐清县舆图

黄塘(今属淡溪乡)流传郭璞秤土的传说。黄塘山,在县东四十五里,群山左右环合,林木荫翳,两溪潆洄,号佳山水。相传因为土轻,古朴选择了现在的乐成作为县治所在地。因此明永乐《乐清县志》云:“县治,自晋郭璞卜迁后,历代皆因之。”

乐清有地名为郭路村。相传郭璞赴永嘉视察地形和建郡事宜时,曾路过乐成(今乐清)。郭路村位于乐清永康乡三都,在旧驿路上,为旧时官员往来必经之路。

△雁荡山老照片

宋末曾任乐清知县的郑滁孙在《朝阳阁记》中提到:“东越(过)芳林(岭),将入雁荡,有聚落曰郭路。父老云:昔晋郭景纯奠瓯治时所经而盘桓也。”

郭路村早在南宋中叶便已见于记载:何镗《王忠文公祠记》说:“自宋乾道(1165—1173)中奉敕建祠郭路里第。”

乐清还有一处竹屿古井。据光绪《乐清县志》所载:“竹屿大井,相传晋郭璞所开,大旱不涸。”

参考资料:《晋书》《白鹿建城第一功——郭璞来瓯考略》胡珠生《鹿城人文景观》沈克成汤章虹《瓯居海中考》梁岩华《瑞安古城迁建始末》俞光《郭璞与古城平阳》光明人家《郭璞过乐清行处皆可忆》杨舞西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