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的海经区,秋风飒爽。在瓯江口机器人产业园内,园区建设正进入收尾阶段,二十多幢标准厂房已崭露风姿。明年初,将有近百家机器人及上下游配套企业进驻这里,为温州智造提供强大支撑。
打造产业集群助推产业升级
【资料图】
产业兴则百业兴,百业兴则城市兴。温州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提出,要坚定不移推进产业振兴,制造业比重持续提升,让温州产业大树的根系更深、躯干更壮、枝叶更茂盛。
温州传统制造业迎来智能化改造、升级换代的重要发展机遇。
然而,受劳动力成本、土地、资金等要素制约,体量庞大的温州小规模工业企业面临转型困难,如何以科技力量华丽转身,成为重塑温州制造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在用工压力之下,劳动密集型企业将面临不升级则淘汰的局面。”瓯江口机器人产业园总经理吴彧彤认为,温州小规模工业企业量大面广,自动化升级改造已经是非常紧迫了。
这就是瓯江口机器人产业园建设的初衷。
2020年11月,浙江省政府与中信集团签署了全面战略合作协议,温州瓯江口机器人产业园被列入浙江省政府与中信集团首批合作框架项目。瓯江口机器人产业园项目由中信集团旗下的华晟基金和阿里巴巴合作开发运营,总建筑面积62万平方米,被列为浙江省“152”重点产业项目,总投资25亿元。
吴彧彤表示,希望能在温州形成一个完善的机器人产业链,涵盖上游下游配套企业,让更多的小企业参与进来,形成产业集群。
即将闪亮登场的瓯江口机器人产业园(效果图)
校园企联合解决人才短板
在永嘉乌牛一个传统工业区内,温州天基机器人自动化有限公司的工人们正在为客户调试机器。企业负责人杨沪锦表示,这几年的“机器换人”对于机器人企业是个发展机遇,但困扰企业的人才问题一直得不到很好解决。“明年搬到机器人产业园,旁边有温州技师学院,不用担心人才问题了。”杨沪锦说。
人才短缺,是制约温州企业自动化改造的一大因素。吴彧彤举了一个很有趣的例子,他在龙湾的泵阀企业走访时看到,企业基本普及了数控机床,但却没有配置机器人上下料,这两者本应是天然结合在一起的。问其原因,因为非标产品多,需要经常调试,本地没有专业技术人才,如果每次都花钱从外地请技术人员过来,成本上不划算。
“没有产业人才就会外流,而没有人才就形成不了产业,这成了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悖论了。”吴彧彤说。
为解决温州小微制造企业智能化人才短缺的矛盾,瓯江口机器人产业园联合达明机器人和温州技师学院,共建工业机器人产业学院,打造“校、园、企”三位一体的职业教育联合体,为我市机器人应用产业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赋能助力。
在技师学院的机器人教室,记者看到,一边是教室加机器人操作台,而另一边场地,则是专门为企业机器人做研发调试的场所。教学、实践、研发链路如此紧凑,让人惊叹!
聚焦中小企业破解转型痛点
中小企业是温州产业的主力,相对来说,中小企业抗风险能力弱,对于投入资金进行自动化改造,观望思想要浓一些,只有看到成功的案例,才会有改变的决心。
“自动化领域一定要找到中小企业适用的方案,找到共性的痛点,去攻克难点,才会有带动作用。”吴彧彤举例,温州大虎鞋业在中电兴新的量身定制下,对冷粘成型军用鞋的机器人生产流水线进行了自动化改造,提升了智能化程度,给大虎鞋业解决了用工难问题,带来全新的生产力。
在温州的传统产业,类似的场景很多。比如龙湾的不锈钢行业,抛光打磨工艺必不可少,但该工艺会产生微小的金属粉尘,对人体产生不可逆损害,机器人在这里就有很大用武之地。
“率先进行自动化改造的中小企业,对行业会有示范和引领的作用。鼓励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还需要政府去推一把。”吴彧彤认为。
近年来,温州大力推进企业技术改造,力度空前。但相对来说,政策比较倾向头部企业。而占市场主导体量的中小企业,市场压力大,虽然技改意愿高,但技改难度更大,更需要技改补贴等政策的雪中送炭。
目前,温州正加速推动特色优势制造业由区域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通过更大覆盖面的技术改造,将推动更多中小企业迈向“专精特新”。瓯江口机器人产业园用技术为企业服务,推动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点亮温州智造未来。
原标题:瓯江口机器人产业园:点亮温州智造未来
作者:徐豪